天门山景区集体自杀事件:社会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
张家界天门山景区4人集体自杀案,是一件所有人都应思考的大事。
目前媒体采访到的信息大概是这样:
四人三男一女,分别来自于福建、河北、河南、四川。
年龄最大的33岁,很可能是出生于1990年,也就是90后,最小的23岁。
三人当场跳下去死亡,一人被阻拦,送往医院,因为事先服毒,也不治身亡。四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,在跳崖前服了剧毒。
四个人都是打工者,家庭比较贫困。
媒体还采访到了部分死者的朋友、亲人,估计还会有更多信息披露出来。警方会解锁他们的手机,查清自杀的具体原因。
最大的疑问,目前还没有答案:四个人相约自杀,此前他们就是现实中的朋友吗?或者,他们属于一个共同的网络小组,而这个小组存在的目的,就是讨论如何终结自己的生命?或者像一位死者家属所说的:“是谁在组织?”
张家界天门山景区风景优美,通常情况下,一个心情不佳的人在这里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,内心变得晴朗起来。但是,他们四人显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,他们带着毒药(或者在景区前就已经服毒),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其实,不跳崖也会死,就像被拦住的那个一样。这样,跳崖就不仅是“自杀”,还是表达:在景区跳崖,就是给人看的,要以“有能见度的死亡”,发出最后的声音。
在他们的生命经验中,张家界可能是“美的象征”,是他们所知道的最美好的地方。他们想在最美好的地方结束自己,也制造一种轰动效应,让世界看到自己。这是理性的行为。尤其是考虑到有四个人一起,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讨论和准备,这样的死是成熟的决定,而不是偶然或者一时冲动。
他们都留有遗书,警方根据遗书排除了他杀的可能。
很可惜,我们没有看到遗书的全部内容。我们只能根据常理猜测,选择自杀,是因为活得没有希望,死是最大的解脱——但是,还想把这绝望告诉世界,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。
他们都是年轻人(20-30岁),都处于社会的底层,有着相似的社会经历(在农村长大,打工为生)。除非他们是被邪恶组织所控制(目前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),否则,这种声音就代表着某种社会普遍性。
他们当然是贫穷的,但是坦白说,他们比20年前的我要有钱一点,至少还可以去张家界,我那时连吃饭都困难——他们真正的问题,是感受不到希望,也感受不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注,所以才会想做这个最终的表达。
昨天还看到一位杭州骑手因为劳累突发心脏病倒在地上的新闻,医护人员及时赶到,他恢复了心跳,但是还没有苏醒过来,在ICU里已经躺了5天。他的父亲也是打工者,从外地赶来,他发现儿子过得特别艰难:租的房子只有4平米,衣服要晾在自己头顶。
面对记者,这位父亲说,自己来到杭州,感到“举目无亲,很陌生,很孤独”——这位朴实的父亲其实准确地表达了底层打工人的心理状况,陌生,孤独,缺乏联结和希望。
小伙子在ICU躺了5天,可能会花掉四年送外卖攒下的钱。医生说,他什么时候苏醒,“取决于他的意志力”(据澎湃新闻报道)。一个处在昏迷中的人,意志力如何发挥作用?
但是我也觉得,医生说到了关键点上。其实,不只是这个倒下的外卖小伙,很多人活着都要靠意志力。
那四位相约去张家界的人,他们是失去了意志力了,还是彻底厌倦了人间?不管如何,社会必须倾听和研究他们发出的“最后的声音”。